1.獨立的器樂曲產生(不像之前用來伴奏),種類有組曲、奏鳴曲、協奏曲。
2.歌劇的產生
數字低音bass continuo(巴梭孔替努-持續不停的低音):由一個和弦樂器(大鍵琴或魯特琴lute)和一個能演奏低音旋律的樂器(古大提琴或低音管),合併起來的模式。
雖有兩件樂器,仍算一個聲部;一個伴奏的低音聲部,從音樂一開始就一直伴奏,永遠存在,不會消失。
樂譜上作曲家只在那個聲部記骨架音、和弦的數字,用數字代表複雜的和弦,5代表三和弦,6代表第一轉位,7代表屬七和弦,記得很簡單,彈起來很複雜。
過渡的地方是即興的,用什麼樂器沒指定,只要能演奏和弦和低音旋律,就算五、六個人也只算一個聲部;簡化到一個人也可以,用大鍵琴。
歌劇的起源產生於巴洛克早期(1600年),義大利的佛羅倫斯有一群人覺得複音音樂聽兩百年夠煩了,想恢復古希臘(神話、悲劇)單音歌唱藝術,在翡冷翠組同好會camerata(卡梅那塔)。卡契尼(caccini)、培里(peri,寫<
巴洛克時期歌劇剛開始一百年內不是神話就是悲劇,就是因為一開始佛羅倫斯這幾個人組同好會,要恢復古希臘單聲歌唱藝術,而古希臘最有名的就是神話和悲劇。
歌劇在威尼斯漸漸普及,作家切斯帝(cesti)1649年寫<<歐龍悌亞>>,可說是歌劇的發展在威尼斯。
歌劇在義大利拿坡里完成,開演前有序曲,也有詼諧Buffa和嚴肅的seria Opera兩類。代表人物:亞歷山大.史卡拉帝(1660~1725),兒子多明尼哥,和鍵盤有關。
宣敘調(recitative):說話的腔調,自由拍,沒精確的拍子;詠嘆調(aria):唱歌的,照拍子,固定速度、拍子。
da capo aria反始詠嘆調:ABA'三段體,從頭唱到B還沒出現-->Fine結束。
義大利歌劇序曲的特點,架構是快、慢、快(ABA),就是後來古典時期早期三樂章的交響曲;慢慢的演變成後來ABA的架構。
例:晚期小提琴家韋瓦第的協奏曲<<歐蘭朵>>、韓德爾的歌劇<<凱撒>>(悲歌,第一句:我哭泣)、<
義大利歌劇影響法國和英國歌劇,其中不一樣的地方:
法國歌劇序曲是慢、快、慢,第三段慢板常被省略,可能是快板結束比較好。
慢板特色是有複點的節奏;快板是對位風格(一個相同的主題在各聲部相繼交疊出現)。
代表作曲家:盧利(Lully,1632~87)、拉莫(1683~1764,比巴哈大二歲),當代作曲家巴哈的管弦組曲、韓德爾<<皇家煙火>>、<<水上音樂>>都是法式序曲。
英國地理位置離得較遠,發展較慢,除了受義大利影響也受法國影響,代表作曲家:普賽爾(Henry Purcell),寫了巴洛克一百五十年最有名的悲歌-<
<
韓德爾(1685~1759),結束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,到倫敦時想要推展義大利拿坡里歌劇,但當時人們對嚴肅歌劇反感,敗在編制精簡的乞丐歌劇之下。
sonata(奏鳴曲):有一種是一件樂器的獨奏奏鳴曲,另一種分成四人的 trio sonata(三重奏鳴曲)和三人的 solo sonata
trio sonata:有三個聲部,其中一個是數字低音(二人),加上兩個對位的高音部一共是四人,隨著巴洛克時期一起結束,最有名的作曲家是柯瑞里。又可分為室內奏鳴曲和教會奏鳴曲。
教會奏鳴曲(sonata da chiesa):譜的前面標示速度術語,使用管風琴或魯特琴演奏。
室內奏鳴曲(camera sonata):標題上面寫舞曲名稱,用世俗樂器-大鍵琴演奏。代表作曲家:柯瑞里。
solo sonata:將trio sonata兩件高音樂器的一件拿掉,伴隨數字低音(二人),所以一共是三人。
concerto(協奏曲):互相較勁,一起發生作用。由樂隊(tutti)和它相輔相成或對抗的另一個單位(solo)所構成。從威尼斯樂派的有二部管風琴大教堂慢慢形成。
樂隊(tutti)有固定主題,每次出現都是這個主題,節奏鮮明,讓人印象深刻。
solo每次出來有不同的樣貌,有時用變奏,一把小提琴最常見,也可以好幾把,不是演奏tutti的主題就可算solo。
在巴洺克時期,solo出現會搭配數字低音,協奏曲有快、慢、快三樂章,快板樂章的樂隊(tutti)跟solo不停交替,ritornello(覆奏樂節,tutti再回來)只出現在第一、三樂章,快板才有效果。
例:韋瓦第的四首小提琴協奏曲--<<四季>>(標題音樂,共12樂章)。
concerto grosso(大協奏曲):跟著巴洛克時期消失,樂章數量不一定,音樂組織複雜、豐富;跟樂隊tutti(ripieno)對立的獨奏群soli(concertino,一組或少數的幾件樂器,solo的複數),聲音比較單薄,soli來的時候,兩、三人停下來。例:柯瑞里(corelli)的<<聖誕大協奏曲>>、德作曲家帕海貝爾的<<卡農>>(輪奏曲),三把小提琴加頑固低音(八個音,踩管風琴踏瓣),後接吉格舞曲。
巴洛克的頑固低音Basso Ostinato,最早出現在柯瑞里(corelli)的sonata裡,反覆出現的低音組,低音主題旋律(喇for里亞組曲)變奏後,新旋律partita加進來,低音部不變。
例:韋瓦第將"喇for里亞組曲"變奏成"西西里亞舞曲"。西西里亞舞曲像在搖籃,天使搖著剛誕生的聖嬰,例:<<平安夜>>。
結束巴洛克時期的二位巨人:韓德爾、巴哈,都是1685年出生。巴哈的"帕薩卡里亞"很有名,他的兩組<<平均律>>,每組二十四首,共四十八首,每一首都是前奏曲後接相同調性的賦格,前奏曲C大調,賦格就C大調,十二個大小調排起來。
Fugue(賦格):設計一個短主題,這個主題在不同聲部做對位的風格。巴哈的前奏曲喜歡先用單音風格,不寫上方聲部,法國作曲家古諾在巴哈第一首平均律的前奏曲上方寫<<阿美瑪麗亞>>。
suite(組曲):小曲子的系列,來自舞曲,四個骨架舞曲,Allemande阿勒曼德(德)慢、Courante庫郎(義)快、Saraban薩拉邦得(西)最慢、Gigue吉格(英)最快,在吉格舞曲之前可再加入其它舞曲,如:bourree布雷、gavotte嘉禾、minuet梅呂哀(小步)舞曲(法國宮廷舞曲)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